春风送暖,万象更新。在这生机盎然的季节,我们迎来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重要更新——《GB 4789.3-2025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大肠菌群计数》《GB 4789.38-2025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大肠埃希氏菌计数》《GB 4789.30-2025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检验》正式发布。此次标准修订历时多年,汇聚了行业专家与标准工作者的智慧结晶,不仅实现了与国际标准的进一步接轨,更在检测流程与结果报告方面实现了操作更灵活、方法更简便、效率更高效的全面提升。新标准的实施,标志着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迈向更科学、更严谨、更完善的新阶段,为食品安全监管与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为帮助大家高效掌握标准要点,我们针对三项新规的技术更新、修订背景及关键操作事项进行了系统梳理。
01、GB 4789.3-2025 大肠菌群计数
优化一:革新
增加了大肠菌群测试片法(货号:TS002),并明确测试片的检验原理应以发酵乳糖产酸产气为阳性结果判断依据,且性能符合 GB4789.28 中相关培养基的质量要求。

优化二:灵活
明确了当液体样品不适宜进行体积取样时,按 6.1.1 固体和半固体样品称重操作。
优化三:省时
MPN计数法复发酵试验培养时间由“48h±2h”修改为“24-48h”,若24h可得到阳性结果,则检验周期可缩短 24h。
优化四:完善
1. 在平板法 9.2 接种与培养中对乳制品培养温度进行修订,增加“对于乳及乳制品,应置于 30℃±1℃ 培养 18h~ 24h 。”这是基于国外早有报道30 ℃培养数值明显高于36 ℃培养的数值。并且,ISO 4832:2006、BAM Chapter 4-2020、APHA:Standard methods for the examination of dairy products(乳品检验标准方法)等国际重要标准中,均要求乳制品使用30 ℃~32 ℃培养。标准修订者们通过大量试验数据,证明我国乳制品样品,无论使用VRBA(货号:GF1002)还是大肠菌群计数测试片(货号:TS002),采用30 ℃培养数值均显著高于36 ℃培养数值。所以标准修订者考虑到我国培养习惯,将乳制品培养温度定为30 ℃。
2. 明确MPN计数法初发酵试验,如接种体积超过 1 mL ,则加到等体积的双料LST肉汤(货号:GZ1010.10A)中。例如要接种2 mL样品匀液,就加到2 mL双料LST中;若要接种10 mL样品匀液,就加到10 mL双料LST中;若要接种100 mL样品匀液,就加到100 mL双料LST中,只要你能找到合适的产气收集装置。
3.MPN 计数法初发酵试验阳性结果描述由“观察倒管内是否有气泡产生”修改为“小倒管或产气收集装置内有气泡产生,或轻轻振摇 LST肉汤管可见试管内有细密气泡不断上升者,判断为产气”,更加详细明了。
4. MPN计数法 的结果与报告增加“附录C 确定最适的 3个连续稀释度方法”,平板法的结果与报告增加“附录D 规定了大肠菌群菌落数的计算、数值修约和结果报告的方式,并给出了相关示例。” 新增附录让实验结果处理变得简单。
02、GB4789.30-2025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检验
培养基与试剂部分的变化提要:
重大变化之一:Fraser增菌肉汤FB1、FB2(货号:GF1182)替代李氏增菌肉汤LB1、LB2。
重大变化之二:明确规定了OA李斯特氏菌显色培养基(货号:GF1003A/PB1003A)的配方。
重大变化之三:PALCAM培养基(货号:GF1036)的选择性添加剂配制方法进行勘误。
重大变化之四:新增了无菌磷酸盐缓冲液(货号:DZ1011.225)和无菌生理盐水(货号:DZ1000.225),删除缓冲蛋白胨水(BPW)。

优化一:与国际接轨
1. 参照 ISO 方法和经起草组验证,将 定性检验和MPN法 中的选择性增菌液体培养基由 LB1 和 LB2 修改为“Fraser增菌肉汤(FB1、FB2)”;选择分离显色培养基“李斯特氏菌显色平板“修改为“OA李斯特氏菌显色平板”并在 附录A 培养基和试剂中增加了 OA李斯特氏菌显色培养基配方。
2.参照 ISO 等国际、国家标准,将平板计数规则“所有平板菌落数合计在 15CFU ~ 150CFU 之间的平板,计数典型菌落数。”修改为“所有平板典型和可疑菌落数合计在 15CFU ~ 150CFU 之间的平板,计数典型和可疑菌落数。”经验证可提高结果的稳定性。
优化二:降本增效
1. 结合我国现行有效的与单增李斯特菌限量指标相关的标准将平板计数,“8.2 样品的接种”将原来“每个稀释度的样品匀液分别吸取 1mL 以 0.3mL、0.3mL、0.4mL 的接种量分别接种 3块李斯特氏菌显色平板”修改为“每个稀释度分别吸取 0.1mL 样品匀液,接种1个 OA李斯特氏菌显色培养基(或其他等效的李斯特氏菌显色培养基)平板”,大大减少了显色培养基的用量,又能满足现行产品标准需要。同时继续保留“0.3mL、0.3mL、0.4mL 涂布法”,满足检出限更低的需求和方法的延续性。
2. 在“5.5 鉴定”中增加“如选择生化鉴定试剂盒或微生物生化鉴定系统,可不经 5.4 初步鉴定,直接从 TSA-YE平板或羊血平板上挑取可疑菌落,用生理盐水制备成浊度适当的菌悬液,使用微生物生化鉴定试剂盒或微生物生化 鉴定系统进行鉴定。”结合使用生化鉴定试剂盒或微生物生化鉴定系统实际情况,优化鉴定流程,缩短检验时长。
优化三:细节严谨
1. 在 8.2 样品的接种中增加“8.2.3 从样品稀释至样品接种完毕不得超过 45min。”避免操作时间过长影响计数结果。
2. 在“5.2 分离”中增加显色培养基菌落识别注意事项(避免假阴性和假阳性结果):
注1:一些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在 OA李斯特氏菌显色培养基上的菌落周围的晕圈不明显甚至没有晕圈。还有一些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在 OA李斯特氏菌显色培养基上的菌落周围的晕圈出现得比较迟缓,有时需要 4d 以上才出现。
注2:伊氏李斯特氏菌在 OA李斯特氏菌显色培养基上的菌落形态与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相似。
03、GB 4789.38-2025 大肠埃希氏菌计数
优化一:与国际接轨
参考 ISO 方法和经起草组验证,将大肠埃希氏菌MPN计数中复发酵阳性管划线分离培养基 EMB 和平板计数 VRBA-MUG 修改为“胰蛋白胨胆盐 X-葡萄糖醛酸苷(TBX)琼脂”(货号:GF1249),菌落观察更加直观清晰。并删除了 MPN计数法“靛基质试验、MR-VP试验和柠檬酸盐利用试验”对分离平板上可疑菌落进行鉴定的内容,检验时长缩短至少 24h。

优化二:细节完善
1. 删除了术语和定义;增加了检验原理,并注明“绝大多数大肠埃希氏菌具有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但大肠埃希氏菌O157 等菌株没有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另外,肠杆菌科内一些志贺氏菌、沙门氏菌等菌株也具有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
2. 本新标准 MPN法中新增“对贝类及产品采用每个稀释度接种 5管 LST肉汤的方法。”并且新增相应“附录C 贝类及产品中大肠埃希氏菌最可能数(MPN)检索表”。
3. MPN计数法 初发酵试验阳性结果描述由“观察倒管内是否有气泡产生”修改为“小倒管或产气收集装置内有气泡产生,或轻轻振摇 LST肉汤管可见试管内有细密气泡不断上升者,判断为产气”,更加详细明了。